阿域论道 >> 


《学记》阐明了什么是教育及教育的本质

日期:2020/5/22 浏览:10996
发布人:Soulsky.com



问: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阿域:首先我们从中国古代教育说起。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文中有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念jiào)学相长(促进)也。《兑命》曰:“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


再有言: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学记》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如果说以上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形的教育方式,阿域认为还有一种无形或有形的教育方式存在于民间。那就是基于中国家庭、氏族、群落的宗族式教育,基于家庭的首先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再就是宗族的集体式教育。来自宗族的大约就是一些礼仪、族规、民约等,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再者还有来自中国民间手艺人的文化、技艺传承,这些大多是非物质性的,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基于国家层面,教育的一个目的还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自汉朝开始,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直到后来形成的科举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中国的教育开始了新历程。

首先,是对私塾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上还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与小学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有人发现,转化私塾可以作为发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长点。20世纪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响,近代私塾改良活动时断时续。

1915年,商务印书馆为改良私塾设计了一个课程表,其中有修身、国文、算术、读经、体操、游戏。国文、读经采取复式教学形式,其他课则私塾学生合上。其实,近代的改良私塾大多停留在这样的办学水平上:都开国文(后改为国语)课,不少加授算术;部分采用小学教科书,但没有完全放弃传统蒙学教材。新中国成立后,把私塾视为一种私立学校,当成了改造的对象。到了50年代后期,私塾基本上在社会上绝迹了。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在改革和摸索中前进。1951年,人教社开始编写出版教材。但限于当时条件,只能采取选用、改编老解放区教材、苏联教材编译本和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比较流行的教材的方式,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的第一套教材,这是过渡性质的教材。

阿域认为,新中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开始被西方文化、科学入侵。随着汉语拼音的普及,更是将中文化的汉字全然西化,学习汉字首先从拼音学起。同时,后来又将繁体汉字简化,更是从另一层面讲中国文化西方化了,讲具有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符号化,拼音化了。

尤其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教育,基本课程和学习科目、科学、西医等领域 ,基本上也是被西方文化所同化了。我们不妨来看看清华大学的背景,来自百科的资料如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古代教育。

公元8世纪以后,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巩固,为了满足封建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有别于教会学校的教育形式和结构,称为“世俗教育”,其主要形式包括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

宫廷学校学习科目和当时的教会学校一样,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也才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虽然宫廷学校主要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由于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因此,世俗官吏教育自然具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骑士教育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勇英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家庭教育。从出生到7、8岁。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第二阶段:礼文教育。7、8岁以后,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的贵族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的战士。这样的训练持续到14岁。

第三阶段:侍从教育。14~21岁,青少年开始作为附件领主的侍从,随主人参与各种活动,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可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打印】 【返回



   
光明之门原版古籍
中国域名银行
中医中药资源
古籍字画资源
在线博物馆


Copyright @ Soulsky.com
天神电台空间站地球调频

京ICP备140465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