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 简体 | 光明之门 | 圆视头条 | 网标网 | 博物馆展 | 域名银行| 赋能/合作


拯救地球 >> 解决方案之“葬”: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内容搜索:   请输入文章名称关键词


解决方案之“葬”: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发布时间:2020/4/30 发布人:Soulsky.com 浏览次数:102174

 


葬字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礼·檀弓》国子高曰:葬者,藏也。从这里可以看到,最初的人类,所谓葬只是把人的尸体简单埋藏起来,然后上面可以长出青草来。其实,这是最原始的生态葬礼,完全符合自然之道。


只是到了后来,一是宗教的进入,二是人文的礼仪制度的产生,人类才开始了一些形制的葬礼制度。宗教方面,基督教葬礼由牧师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伊斯兰教认为应尽快举行简单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由死者亲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尸体后以白布包裹,为死者行站礼祈祷,之后运往墓地土葬,无棺材或陪葬品。而佛教葬礼一般为火葬,有僧人唱诵经文,作法会超度死者。一般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再进行二此土葬的殡葬方式。



另外世界各地民间还有很多的丧葬方式,如下: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将屍体弃至旷野供野兽撕噬,为极多民族所采行,认为既方便又有益于死者灵魂。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土葬为葬礼中最普遍采用者。


火葬:传统葬式。以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中国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其后藏、彝、拉祜、纳西、普米、怒、哈尼、傣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区仍保持此种习俗。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漂尸式即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2.投河式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3.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许多文化均有水与不死相关联之神话,因此领袖人物及英雄乃多行水葬,置于精致葬仪船中随波漂流。


洞葬: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


树葬:树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沙葬: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风葬:亦称“露天葬”。一种风化的丧葬方式。包括树葬、崖葬、洞察洞窟葬、悬棺葬等。流行于中国东北和西南部。一般将死者遗体裸露于树木或旷野之中,或置于岩石下、山崖间、洞窟或树洞内;有的将尸体放入棺柩,再搁置在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


二次葬:许多原始文化认为死者自人世通往冥府,中间须历经若干过程,因此死後未腐烂仍待若生人,须供饮食,留置家中,由家属陪侍。印尼人对腐屍流出之血水仔细处理,有时还以食米吸收血水;爪哇巴里岛人认为死者要经过42天才会完全离家;罗马尼亚人葬后须定期掘出骨头(儿童3年、青年5年、老人7年),以酒及水清洗後置入亚麻布袋内,送到教堂作第二次埋葬,至此丧家始能恢复一般社交往来。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蜡”。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尸体经过风干,从而使尸体不会腐烂,可存放数千年之久。


深葬:十三世纪,蒙古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元史》卷七十七《祭祀志六》载:凡宫车晏驾,棺用香南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筋各一,殉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


野葬:古的丧葬习俗,经过元、北元(明)、清各个朝代,又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喇嘛教传入后,在草原牧区出现了野葬。



以上诸多种类,除了天葬、水葬、树葬几类比较适合自然、生态的理想方式外,其他几乎都是有损土地、环境的行为。而作为阶级统治者附之以“礼仪”之后,更是将这一文化发展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以至上升到地上与地下的建筑艺术及与生同享的生活艺术境界。古代中国帝忘王们的陵墓与丧葬文化可以写出一部深厚的历史巨著。


从地面部分的封土到祭祀建筑,再到地下部分——地宫,古代埋葬制度的演变也发生着不断变化。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草丛。 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识地埋葬。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土葬。距今7000-5000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了 2000多座墓葬,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土坑藏。成人葬器开始使用棺椁,儿童使用翁棺。到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有“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之说,但这种葬俗使考古工作者缺少寻找周公旦墓葬的线索。 



殷墟王陵,虽然墓穴规模巨大,最大的联通墓道面积超过700平方米,但墓与地平,未见任何迹象表示曾筑大坟。春秋中期开始,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已经出现,但是,帝王陵墓之外的一般坟丘,基本上都是圆锥形或半圆形,帝王陵墓封土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 


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 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 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 “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覆斗方上”式 就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 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



当逝者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亲友为了标记位置以作纪念,开始往墓上堆土,即为——“坟”:有的形若土丘,有的垒石为堡,有的状若巨塔,土堆的大小,体现了墓主人身份的尊卑。土越堆越大,由“坟”、“丘”或“冢”发展为——“陵”。中国历史上最巨大的人造封土,便是秦始皇陵。其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高76米,以70余万人历时30余年建成,状若天然山丘。除了巨大的封土之外,地面上还有缅怀逝者所需要的空间,即墓上建筑。古人夯实封土作为地基,将回廊及殿屋层层垫起,硬是用大量的夯土台将极少的建筑,垫成俾睨天下的高台宫殿。其追悼活动,直接在墓室的正上方进行。


到了汉代,直接踩在墓室的正上方,变为不敬。建筑与封土逐渐分离,建筑从墓上移到了墓前,中间以长长的神道连接。没有了建筑的加持,后世的人造封土在体量上,再也无法超越秦始皇陵。虽然宏伟感不及从前,但是汉代陵墓却另辟蹊径,从建筑角度弯道超车,由单一建筑扩充为建筑群,即——陵园。其在春秋晚期便有雏形,于汉代发扬光大,在汉代近乎天下三分之一的赋税,都用来修建陵园,其豪华程度比之前代,有增无减。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O,《索靖传附子綝传》。在西汉王朝11座帝陵当中,最宏伟的一座,便是在位54年的汉武帝的陵墓,即茂陵。卫青、霍去病、金日(mì )磾(dī)、阳信长公主、李夫人等都陪葬在陵园之中,汉武帝的亲人、爱人、忠臣良将,都在地下重逢。


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便矗立在霍去病的墓前,从中也能窥见茂陵豪奢的一角。然而,极为丰厚的随葬品,却成了后世盗墓的主要诱因,例如董卓派吕布盗掘帝陵,搜集珍宝;曹操甚至设立官职,专门掀别人祖宗的棺材板,几乎将汉代皇宫贵族的陵墓洗劫一空。掘人祖坟之后,曹操及其子曹丕害怕自己也如此下场,便积极提倡薄葬,宣扬不修陵墓,厚葬文化没落一时。此后,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周边民族趁机进入中原。虽然民族融合,给墓葬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但是分散的国力也无法再创造出宏伟的建筑组群。



时光流转至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父,一统江山,开创盛世。一个雄心勃发的帝国需要风光大葬,彰显自己的实力。从坟到陵再发展到陵园,无论是宏大的封土,还是雄伟的建筑群,秦皇汉武的陵墓已经壮丽到无以复加,唐人还能再超越吗?唐人的答案只有一个——依山为陵。既然单纯的以人力造物再难超越秦皇汉武,那就将自然山岳纳入陵园之中。


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例,陵园之中,突厥、焉耆、吐蕃、高昌等14国国君石像列队神道两侧为其守陵,李靖、程咬金、尉迟敬德等188位文臣武将,陪葬在主君陵前生死相随。仅仅封墓的条石就有3000余块,更何况要在山体里修建一整个地宫,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因而这种开凿山体的“依山为陵”,非国力鼎盛不可建造;非盛唐不可建造,这也正是其在汉代已有雏形,却直到唐代才被发扬光大的原因。



比起昭陵,更为浩大的是武则天的乾陵,其居然还能更进一步“以山为阙”山川不过是守陵的门阙,天地在她面前也只能沦为陪衬。地上的唐陵规模远迈前代,地下的墓葬也不遑多让看到这地宫,我们能想象到唐代屋宇之盛大!


看到地宫中随葬的杂技俑,我们能想象到唐代娱乐之丰富。看到精雕细琢的碗盏,我们能想象到唐人豪饮美酒,灵感迸发、挥毫泼墨!看到异域风情的胡人俑像,我们能想象到丝绸之路上,一队队胡人车马往来不息······


然而盛唐之后再无盛唐,宋代将陵墓集中一区,恢复封土为陵,着意于纤细精致。接下来的元代,游牧民族居住毡包(蒙古包)的习俗与中原墓葬相融合,发展出独特的圆型墓室。不过,元代帝陵没有发展出宏伟的地上陵墓,他们保留着草原上的葬俗——下葬之后,万马踏平。莫说陵墓,连一块石碑也没有,后世的陵墓还有可能超越前人吗?


当然,中国人的创造力永无止境,明代继承唐宋的特点“依山为陵、陵区集中”

将祭祀区扩展为两进到三进院落,第一进用于准备祭品,第二进为祭祀的主体建筑,第三进摆放祭品。随着地势抬高,建筑组群层层递进,最后的遗体安葬却差强人意,明代没有唐代开凿山体的豪气,只是背靠大山建设宝城宝顶。



明代每个皇陵的规制都是如此,与之前并无分别甚至稍稍逊色。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墓“明十三陵”便诞生了!

所谓组合不仅是陵区集中,其还创新性地,用一条神道串联起所有陵园,众多的建筑控制群山做配,衬托得陵园气度非凡。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之一——“明成祖朱棣的祾恩殿”也在这里。殿内金丝楠木巨柱如林,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示九五之尊。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藏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这里先后修建了13座金壁辉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长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而同时代的靖江王陵,在今广西桂林市东郊尧山西南麓,为明靖江十一个藩王及王妃、将军等墓地,南北长二十余里,东西宽三四里。王墓及王妃墓均修有内外墙,前有石人、石兽,雕工精细。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王陵”之称,其中有11人葬尧山,有“靖江王11陵”之谓。袭王位的次妃墓4座,将军、中尉、宗室、王亲藩戚等墓共约320余座。



此后的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仿照明代帝陵而建。只是,有样学样没有创新,再没能超越明代。虽然清末积贫积弱,但是清西陵和清东陵,依然将中华帝陵的传统保留到了最后一刻。它们也是中国古代墓葬,最后的荣光。


 且不说帝王将相们面对彼岸世界之时,也不惜尽自身之能,要为死后占领一块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土地资源。然而,面对当今社会,人口众多的农村,葬用土地使用现状却不容乐观。 在当代我国的农村以“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仍然深入人心,大部分人认为逝者入土这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并且短时间内这种思想不会有太大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华东、华南,东南地区现在仍主要以传统的土葬为主。尽管部分农村地区实行了火葬,但并未改变入棺埋葬的形式,实为二次土葬。 依旧存在死人与活人争抢土地的行为。



大部分村民仍然相信风水一说,认为人死了后一定要葬一块风水宝地,这样可以给子孙后代带来财运、官运,保佑一家顺顺利利。所以没有家族集中墓地,大多数为“看中哪块葬哪块”,如果没有土地使用权,则从其他村民手上购买或者交换。造成墓地分散的现状。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一部分农村居民搬到城市改为城市户口。他们在城市定居、工作、养儿育女。这些人和他们的子女由于长期不在农村生活,再加上祖辈的墓地太过分散有些甚至没有墓碑。导致记不清墓地位置,墓地渐渐荒废,无人祭拜,变成荒墓。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小于世界人均水平。据2009年统计数据,世界人均耕地为0.2公顷,而中国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如果葬用土地不加以限制,则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会继续减少。 


由于出于对祖辈的尊重,土葬都用了优质的棺木,并在棺木上刷上防腐防水的油漆。导致土壤不能自然分解。由于现在墓地分布散乱的现状,百年后后辈祭拜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但土地中的棺木并未完全分解,这块土地仍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葬用后,由于农村居民“冒犯先祖”,“阴气太重”等观点,人人敬而远之,导致葬用土地周围耕地出现无人愿意耕作或作为他用的情况,又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闲置的情况,不能有效被利用,这就导致了土地的极大浪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部分疾病治疗时会使用放射元素,造成人死后放射性元素残留,土葬时很可能污染土壤。再者,则是现在土葬必备品棺材,由于现在棺材都是提前自己打造好或者在棺材铺购买,棺材表面都会刷好防腐的油漆,但这些漆不一定符合国家安全环保的规范,直接接触土壤,会对将有毒物质带到土壤里,严重将导致土壤不能再次利用。 


葬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观点,是建立在当前土葬仍然是农村居民所能接受的殡葬方式的基础上的。在无法改变殡葬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机构的管理和控制,对于葬用土地再利用或重复利用。 


根据村民的认知程度,能够接受火葬的地区,则可采用建立家族祠堂,将骨灰坛和灵位按照辈分排放在祠堂里。该方式在中国古代便存在,村民们更容易接受。家族祠堂方便了后辈们祭拜和文化的传承,同时有利于节省土地。 而对于村民思想比较封闭,在一段时间内仍不能接受火葬的地区。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地区葬用土地管理体系。 


为实现葬用土地的可持续化发展,应当明令禁止葬用土地的私自转让和交换。对于葬用土地的使用应提前报批,不得影响农村的建设和耕地的使用。村委会可以学习城市里墓地的建设和管理,在山地或者不能利用的荒地建设各村集体墓地。并对各户使用的墓地规划划片。 对于不愿意集体墓葬的个体,在报批通过的情况下,对于墓地做外观美化要求,规定坟墓的大小,墓上植树代替坟头。 


现在农村的棺材获取途径主要为两种,一是村民看中一块木材,请人在家里提前打造好;二是在棺材店购买,这些棺材很大一部分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质量检测。有关部门在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的同时,要倡导环保新材料,发现并使用易被生物降解吸收,甚至可以加强土壤养料的新型材料做棺材,实现百年内农村葬用土地的回收再利用。 


通过调查与报告可以看出,在短时间内不能改变农村现有的土葬方式及村民对墓葬方式较为根深蒂固的思想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葬用土地管理体系的建立,逐步缓解甚至解决葬用土地和土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葬用土地的重复利用和重新利用,能更加有效地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最终造福子孙后代。 


另外,人类需要改变传统观念和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接受新的丧葬形式。那么,近年来流行生态葬,到底是什么呢。生态葬是指对逝者的骨灰进行降解或撒散的生态安葬方式,是指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生态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



花葬:是墓葬与树葬的创新,它改变了传统公墓死板、无生机的形式,用花坛代替墓穴,将特制的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花坛上种植花朵。坛位可循环利用,占地面积少,价格经济。顾名思义,花葬的最大主角就是各色花朵,在节省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可以令墓地环境赏心悦目,并充满关怀。



树葬: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与传统墓穴日益抬高的价格相比,树葬的价格明显低廉。更重要的是,树葬不留坟头,占地很少,还能绿化山林。




草坪:葬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葬式。与芳草为伴,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吸取大地甘露,与天地合二为一。西洋风格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流畅的线条,给人视觉的美感。配以茵茵绿草,恰似雨后的原野,让人顿觉清新与惬意。匠心独具的设计,施以香炉、鲜花寄托后人无限的追思。





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丧葬方式,在安葬死者的同时为后人留福,是一种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壁葬墙和普通的墙体高低相仿,略厚些,墙体正面分布着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当作墓碑,刻上碑文。




安息堂葬:安息堂就是将村(居)民死亡后新产生的骨灰、开发建设拆迁需迁移的骨灰,或自愿从墓穴中迁移的骨灰(遗骨)存放至各乡镇、街道公益性安息堂的葬法。




据了解,目前,北京、天津、辽宁、上海以及广州、南京、宁波等地都推行了生态葬,并实施了骨灰撒海补贴政策。据民政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年遗体火化率接近50%。“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从火葬到生态安葬也是一场革命。”如何安葬亲人,永远是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人性选择题!就像我们知道了,海葬不占用土地,骨灰经过高温安全处理,无毒无害,不会污染海洋环境;亲人海葬以后,有水之处就可缅怀,不必再限于一地等。真的要选择时,生态葬的方式,是大家需要考虑接受的时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以上部分内容摘自:《创造一个彼岸世界》及《及华东地区农村葬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数:102174  录入时间:2020/4/30 【打印此页】 【返回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Soulsky.com
天神电台空间站地球调频
京ICP备140465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