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 简体 | 光明之门 | 圆视头条 | 网标网 | 博物馆展 | 域名银行| 赋能/合作


考古收藏 >> 趣说“三吴”与相关的古诗词章

内容搜索:   请输入文章名称关键词


趣说“三吴”与相关的古诗词章

发布时间:2020/5/23 发布人:Soulsky.com 浏览次数:101054

 


说“三吴”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关于“三吴”的诗吧。阿域找到 关于描写《三吴》的诗句共计206首古诗,位居第一的当属李白的[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这里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隋书·音乐志下》有:“尘清两越 ,气静三吴 ”。而相关“三吴”的古籍诗文记载就更多了,先不表。


据《三吳水考》後序:“三吳”古稱沮洳,北枕大江,西承天目囊槖震澤延袤三郡,而東注之海自吳淞為潮水所蝕歲久壅淤而下流始澁邇者。


“三吴”的另一说,指苏南、浙北地区的吴门(今苏州)、吴江、吴兴(今湖州),古称“三吴”。宋代时有一种名叫“三吴浪船”的小木船,数量有万余艘,遍布各县乡村。


《读史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吴江县:吴江“在县东门外,即长桥下分太湖之流而东出者,古名笠泽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称吴淞江。吴以吴江(即吴淞江)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吴江的历史要从距今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算起,吴江有先人在桃源镇的广福村一带活动,过着耕种狩猎的生活。随着开发江南进程的逐步推进,吴江逐渐繁荣起来。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一直到唐代,吴县和乌程都在苏州的管辖之下。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县治设松陵,属苏州。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 震泽县,偏东地为吴江县。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复合为吴江县,隶属江苏都督府。


商末,中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岐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与当地居民结合,建立“勾吴之国”。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寿梦继位称王,吴国始有确切纪年。从寿梦起,吴国国势日盛,并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跻身大国争霸的行列。周灵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位传至二十世孙诸樊,国都南迁至今苏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阖闾继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周长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约合今制23.9公里),名阖闾城。周元王3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吴地悉归越国所有。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楚囯灭越囯,吴囯、越囯之地尽属楚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遂成为春申君封地。


战国末年,秦国在其辖境行郡县制。秦王24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俘楚王负刍,以长江以北楚国之地建楚郡。次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国在长江以南之地,遂将楚郡分为九江郡、鄣郡、会稽郡。2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梁、项羽在吴县起兵反秦。秦亡后,楚汉相争中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领梁、楚等九郡,会稽郡亦属楚。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攻灭项羽,汉将灌婴乘胜过江,攻破吴县,略定会稽。同年,刘邦封韩信为楚王,会稽等郡属楚王封地。次年刘邦降韩信为淮阴候,分其封地东部会稽等三郡五十二城改建荆国,以其从兄刘贾为荆王,领会稽郡,都吴。11年(公元前196年)英布反汉,杀刘贾,占领荆国封地。次年刘邦平定英布之叛,废荆国仍复为会稽郡。同年封刘濞为吴王,会稽郡遂属吴国封地。文帝前元9年(公元前171年),鄣郡并入会稽郡,郡治一度由吴县移至鄣郡(今浙江安吉县与长兴县之间),7年后复治吴县。


景帝3年(公元前154年),刘濞谋叛伏诛,废吴国,复为会稽郡,领县二十四,吴县仍为首邑。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会稽郡属扬州刺史。此时州尚不属正式行政区域。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新朝,改吴县为泰德县。王莽新朝覆灭后,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泰德县为吴县。汉顺帝时因会稽郡幅员辽阔,不便管理,遂于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郡地东北部另置吴郡,西南部仍为会稽郡。新置吴郡领县十三,吴县为首邑,郡治在吴县,而会稽郡治则徙往山阴(今浙江绍兴)。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兴平2年(公元195年),孙策部将朱治攻占吴郡,入城领太守事,自此吴地一直属三国孙吴政权。领县十五,吴县为首邑。孙皓宝鼎元年(公元266年),从吴郡中划出阳羡、余杭等五县与丹阳郡的数县另置吴兴郡(今浙江湖州)。


西晋时,吴郡、丹阳郡、吴兴郡号称“三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十九州,吴郡属扬州刺史。四年(公元283年)分吴县之虞乡置海虞县(今常熟一带)。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晋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置内史行太守事。其后司马岳虽徙封琅琊王,但吴国之名却一直延续到东晋末。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南朝曾在南方广置侨州侨郡,宋孝武帝大明7年(公元463年),以吴郡属侨置南徐州。次年仍隶扬州。萧梁天监6年(公元507年),析吴郡地置信义郡。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置昆山县,隶信义郡,大同6年(公元540年)改海虞县为常熟县,从此昆山、常熟二县得名。太清3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乱攻陷郡城,改吴郡为吴州。次年又恢复原置。陈武帝永定2年(公元558年)割吴郡所属海盐、盐官、前京县置海宁郡;后又割钱唐、富阳、新城县置钱塘郡;割建德、寿昌、桐庐等县属新安郡。吴郡辖地骤减,仅领吴、昆山、常熟、嘉兴四县。祯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扬州地增置吴州,以原属扬州的吴郡、钱塘郡等改隶吴州,于是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隋朝建立后,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开皇9年(公元589年)灭陈后废吴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苏山之故,易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下辖吴、昆山、常熟、乌程、长城县(长兴县)。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骚乱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杨素于苏城西南横山(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至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复吴郡为苏州。7年(公元624年)将隋代迁出的州、县治迁回原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苏州属江南道。开元21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苏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苏州为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苏州,并改隶浙西道,节度使署也驻苏城。大历13年(公元778年)苏州被升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后梁开平3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镠分吴县南部地另置吴江县,吴江建县自此始。后唐同光2年(公元924年),钱镠又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设节度使,领常、润等州,直至宋初未有变易。同年,钱镠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嘉兴从此自苏州分离出去,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


宋太祖开宝8年(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隶江南道。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宣和5年(公元1123年)置浙西提举司,建炎4年(公元1130年)置浙西提点刑狱司,治所均在平江城。


吴兴为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称,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辖地相当于湖州市全境,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334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吴,于今吴兴区道场乡境内筑菰城,置菰城县。秦改称乌程县。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分乌程置吴兴县,这是县以“吴兴”冠名的第一次。后建置虽数有变更,但保留“吴兴”之名。民国元年2月(公元1912年),撤道废府,设吴兴县。1981年1月,吴兴撤县并入湖州市。2003年起,湖州市区改名为吴兴区。成为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一个区。


据此,三吴的历史还真是久远而丰富多彩。回到关于三吴的诗歌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毛主席的[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里浪下:江水流下。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另外,阿域考证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三吴的吴字,至今保留着主要有其它三种写法:吳、𠯵、呉。如下图中一页书中出现一个字三种写法是很少见的事情。具体关于吴字的历史发展演变可以查看阿域的考证:上帝信仰在中国消失的真相之四:吴字的历史演变




附: 米芾书法行书欣赏《三吴帖》。纸本。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纵30.6厘米,横6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吴帖》是米芾送给即将前往江西地区任官友人的诗作。米芾称赞他为三吴(古代苏州、湖州、吴江一带的通称,今江苏南方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胸襟。米芾那时刚步入仕途,与这位友人的际遇和抱负相类似,因此藉由诗文相互嘉勉。米芾在长沙任官留下许多难忘美好的回忆,在《戏成呈司谏台座》中,他不但提到长沙观瀑、泡泉的欢乐,即使到了晚年,也和当时任职长沙的地方官关杞之子关漼维系著深厚的友谊。

另外,米芾在长沙任官期间,也开始对书画艺术展开深入的认识,寻访搜求唐代的书画名迹,例如1080年米芾有机会在长沙题跋阎立本《步辇图》。此外还观览了颜真卿、欧阳询的法帖,及收藏於道林寺欧阳询及沈传师的诗牌。因此,长沙时期的米芾已展开了他的书画志业。

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襄阳米黻上。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瑞节高如松。—岁几繁使。秋水浮湘月。 罇酒屡觏止。言别不可攀。寥虚看云驶。



 

点击数:101054  录入时间:2020/5/23 【打印此页】 【返回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Soulsky.com
天神电台空间站地球调频
京ICP备140465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