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 简体 | 光明之门 | 圆视头条 | 网标网 | 博物馆展 | 域名银行| 赋能/合作


阿域论道 >> “不习惯于失去”与周国平"的对话

内容搜索:   请输入文章名称关键词


“不习惯于失去”与周国平"的对话

发布时间:2020/5/22 发布人:Soulsky.com 浏览次数:10591

 



看过周国平“习惯于失去”后,阿域就觉得有话要说。直到今天才用心作笔。

对于“习惯于失去”就这个题目,阿域认为就值得探讨,周文并没有说明失去的是什么。阿域看来,其文所言只不过是针对物质金钱或一些虚荣与名誉的失去,故而其言其观点也有实在之处。而阿域想说的是,对于物质或虚荣,或那些本就不属于我们,本就无所谓失去。

如果说“习惯与失去”仅就于物质或虚荣而言,有其意义所在,那么此说更是片面和局限的。相对而言,对于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某些东西的失去,阿域看来就是要体现出不习惯于失去,才是人的价值体现。

如果说物质的得到或失去是世俗的话,那么精神的得失也许又是清高的。习惯于失去与不习惯于失去,且看阿域与周国平对话。

1

周国平: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就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

阿域:一般而言,人的天赋就是与生俱来的做为人的尊严和权利,而其失去自然是不习惯的。我们习惯于这种拥有,这也是作为人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我们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人的权利和自由,任何有违背的事物都是我们所要反对的,每个人所遭遇的任何不平等或丧失其拥有的行为,都是不习惯或是感觉到可耻的。

周国平: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阿域 :道理本来很简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被剥夺了做为人的基本权利或自由受到限制,许多人认为那是正常的事情,但认为正常的不代表就是我们所能或所要必须去接受的,更不能去习惯于这种人为的侵略或干扰。

如果说人的生命并不属于我们自身的话,那么他的消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而这种生的来去并不是我们所要去讨论的话题,本是很习惯的事情。但对于赋予我们生命存在价值的权利、义务、责任或做人的道德、情感等的失去,到是不能习惯的。

首先,是做为人的尊严和人格,以至于做为国人的代表一个国家的国格,更不应该在我们身上有所失,而其失去自然也是不习惯不应该的。

其次,作为人,一个最高文明价值的体现就是爱与情的表达,我们更不能习惯于失去。大爱可上升到爱宇宙星球、爱地球世界、爱国家,爱民族,小爱的范畴就是家庭、亲情与友情。一如中华民族的传统意义上的忠孝、礼仪与仁爱等等。

再有,作为人类文明的道德规范,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道德标准或是文明素质,也是不能习惯于失去的。一如做人的信誉,做事情的行为准则都是。

第四,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象征的爱情,也是不习惯于失去的,也许对有些人而言,可以习惯于失去一个爱过或被爱过的人,但我们与生具有的爱情可是不会轻易就能失去。即使我们的生命不存在了,但我们曾有过的爱情并不会随之消失,自然有许多可以见证的人或物,尽管他们有为人知或不为人知。

第五,对于人类共同的财产的非物质文化的破坏或失去,我们不能习惯。更有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人类精神文明的退步我们也是如此。

周国平: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阿域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说明人生还有其精神价值所在,如果将之与“习惯于失去”的一个对立或是人生的一种欣慰。与之相比,任何有违人性和天赋的行为,都是我们人类的悲哀。举个简单的例证,前不久爆光的黑砖窑事件,岂是那些无辜的受难者,可以习惯于失去“工资”和正常待遇那么简单的事情?

2

周国平: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阿域:在阿域看来,任何宗教的意义或说价值就是在赋予人精神意义上的追求,因而对于习惯于失去,在宗教中似乎找不到更多的名证。更有“布施一说”我想并没有界定就是物质或金钱,而教人为善岂能就是给人以物质的施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或情感感化难道就不是“布施”?

阿域:如果说佛教主张“无我”是悲观的,那么阿域觉得我本无我,不属于我,但更要认为,自我出生以来,世界就是我的,因为你不可能把太阳拿回家去,或者说你不可能占有我的空气或水。但一旦地球生态受到人为的污染,那我到是不习惯的,反而我感受到做为人的可悲,尽管那不是我可以决定的。世界是我的,但我左右不了世界,只是我不习惯于失去我的世界!

3

周国平: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阿域:有些我失去了的东西,我要尽量去争取再得到,比如当我的权利受到侵害,我要以我的能力去挽回我的损失。我认为我与生俱有的东西就不该失去。即使我的生命本不属于我自己,因为那是我做为一个人的价值所在。有时候阿域甚至认为人不如鸟,你看鸟可以自由迁徙,可以随地而住,生衍繁殖,而我们人呢?如果说我们都习惯于失去这些的话,那阿域到不知道这是人类的文明进步还是生物进化的退步了。至于我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我们精神赖以存在的物质,他的到来或失去本是无关紧要的。

4

周国平: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阿域:对阿域而言,世界的一切本无所谓得到或失去,或说属于或不属于自己。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拥有一切,比如阿域说的“世界是我的”,但是,属于我或是我的又如何?世界是你的你能改变什么?世界不是我一个人的,它是每一个人的,但我并不属于我自己,反而我也是属于世界的。世界是我的,如同我并不能独自拥有世界一样,任何别人也不能拥有我,或任何事物并不能为一个人所拥有。如果说金钱物质,那些拥有又有何意义?你将无数金钱抱在怀里能有何作为?至多只不过能换回一些你所需的其它物品,它的价值是交易,而不是你的占有。从而任何物质不是个人属性的,也就谈不上占有或失去。

对于一颗超脱的心灵而言,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得到或失去。只不过,我们可以将被剥夺的看做是无奈的,或者,我们以另一种方式去挽回我们不习惯于失去的东西。

5

周国平: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阿域:对于人生而言,也许本就没什么拥有或失去,也就是说本不该有什么损失的,更谈不上什么大或小。当然,非人为的我们还是可以去争取,而人为的我们只有以自我之力去面对,但这本不是本文所要或是阿域所能解决的问题。


 

点击数:10591  录入时间:2020/5/22 【打印此页】 【返回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Soulsky.com
天神电台空间站地球调频
京ICP备140465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