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 | 简体 | 光明之门 | 圆视头条 | 网标网 | 博物馆展 | 域名银行| 赋能/合作


拯救地球 >> 解决方案之“德”: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内容搜索:   请输入文章名称关键词


解决方案之“德”: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发布时间:2020/4/30 发布人:Soulsky.com 浏览次数:104167

 



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是更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


德字的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后来德引申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德是人间富贵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须先修德,德从心修,无为而求,内修清静,寡欲无争,外修天道,真气除煞。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忠孝济世首身,节俭利人清修。古今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士在生活上经济上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视抛家弃子而出家为罪过,是逃避责任。以慈、俭、让三字为指导,品行端正,致虚守静,不易被物欲所迷惑,修心养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人谦虚温和但不软弱,抱元守一头脑灵活,大多道士学习武术兼修医术,度己度人,每天研习《玄门早晚课》、《道德经》、《庄经》等道教典籍,文学素养及个人涵养都是相当出色。道门中人确实有些心术不正、拜金之徒,但世间此类鼠辈亦不在少数,指责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不要抬起手抽自己嘴巴。道心可御人心,人心可化道心,道心至虚,人心至实,道心至公,人心至私,人心有假而多变,道心至真而唯一。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并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批评"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是"凶败之符",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他们"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中,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西升经》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物"之中的属性——"仁"。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毕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因此,人能归道,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办使鬼神降伏。


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这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灾",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


唐宋以后,道教教义着重探讨人的问题。宋徽宗注的《西升经》有《序》称:"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这就将"道"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古时,"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因此,有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认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相结合,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清代道士、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又称:"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道德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



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将内修理论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强调内丹修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丹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先天全,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全",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所谓"先天亏",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丹家的谬指,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论系统中,"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道德并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古代的"道学"与今天的"科学"分属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道德研究的对象是形而上;而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体存在与变化的规律;科学则是三维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变化的规律。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大德只服从于道。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


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先生将德归纳为三点: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称,"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解决方案之"礼":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商":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教”: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德”: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道”: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葬”: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巫”: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药”: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医”下篇: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医”中篇: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医”上篇: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行”: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住”: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食”(附:肉食的危害):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衣”: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解决方案之"建":通过古籍汉字“拯救”地球人

 

点击数:104167  录入时间:2020/4/30 【打印此页】 【返回

分享按钮
Copyright @ Soulsky.com
天神电台空间站地球调频
京ICP备14046571号-2